第16章 临渊镇(1 / 2)

李明明跟着大哥李禄来一路抄着近路往镇上赶,幸好两人出发的够早。

不过,也好在李禄来对去镇上的路也是熟悉的,所以倒也没走什么弯路。

一路上李明明听着大哥李禄来跟她扯一些往日旧事,才发现原来自家因为人口众多,且近几年因为收成不好的原因,缴纳不起全部的人头税。

所以每年李禄来的这份人头税,都是去地方上修堤坝或者挖沟渠去抵扣的,满打满算得干上两个月的活儿,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让本就侍弄不过来的土地,变得更加难以耕种,其余时间李禄来还去打零工,给家里人赚人头税…

要知道,李东进家能使唤用的劳动力就李禄来和李东进两个。

大姐李金金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原身李明明倒是力气大,但是才十二岁的年纪,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看着只有约莫七八岁的身量,家里不舍得让她常去地里帮忙,所以她一个人默默承担起了每天去几里地外挑水的责任,就这件事家里谁说都不管用,也就随她去了。

李明明与李顺来都是年满7岁但是未满14岁的,每年每人需上缴1钱银子,而其他四位成人因满足了年龄条件,每年每人也需缴纳5钱白银,不吃不喝一年这一家子就要出2两2钱的白银,这对李家而言着实是个不小的负担。

这也让李明明瞬间对自己口袋里带着的银两又做了重新规划。

这明年的人头税怕是也得提前归置出来了,能不被抓去徭役肯定是最好的,李明明担心大哥会出什么意外,毕竟在古代,普通民众会发生什么意外都不让人觉得奇怪…

在家中地里收成不好的时候,李禄来也曾来镇上打过一段时间的临工。

据李禄来回忆,哪儿有需要苦力的,哪儿就有他,什么帮豆腐店磨豆腐,做一些杂工帮工……但是收入微薄的可怜,一天有时可能也只能挣得个三文钱…

李明明:“……”,果然由古至今苦力活都是又辛苦又难赚,在哪里都是钱难赚啊…

不过,李禄来说起这些倒是很乐观,但是在李明明心里,去过一直让大哥这样肯定不是事儿,年轻的时候还能靠苦力,年纪大了呢?这年头可没有我们社会主义好,给员工缴纳社保,退休还有养老金…

就这么边聊边加快脚程,两人也约莫走了大半天的时间,才终于抵达了离杏林村最近的临渊镇。

气喘吁吁的抵达目的地,李明明感觉整个人都快散架了,上辈子一个月走的路都没今天半天多…

镇上比李明明想的还要更热闹。

临渊镇的市集分为东西两市。东市是牛马市,顾名思义多以牛,马售卖为主,还有牙行,也就是奴隶售卖。西市则是售卖一些日常所需,什么布行,米行,酒楼,药铺,珠宝铺子大多数都是开在那里。

所以,李明明跟着李禄来直接去了西市。镇上的人果然富庶很多,尤其到了这西市,看大家的穿戴,比杏林村那可好了不是一点半点。

不过,李明明作为一个拥有现代灵魂的姑娘,对这些都不甚在意,赶紧拉了大哥先直奔米行打听价格。

来到米行这里,李明明才知道,原来这个朝代也是有大米卖的,而不是只有黍米这样的品种,而且大米卖的多,买的人也不少,就是精贵,比黍米要贵上近四倍的价格。

一斗黍米(约莫十斤)的价格是50文,而一斗大米的价格就要180文钱,这一下子要多出130文,李明明觉得不现实,但是她看到大米,又想着买不起但是可以搞一些放农田空间里种植啊,万一,这种成功了呢?

一切皆有可能!

遂将大哥拉到一边先行商量,一家人如果省着点吃,吃个八分饱,一天起码得要消耗5斤左右的黍米,一斗黍米约莫10斤,也就是说一斗米也就是全家2-3天的口粮。

毕竟这李家好像也没啥别的菜好配的,除了山上挖的野菜。

导致李明明对这个时代的蔬菜水果品种还没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找机会得去镇上专门卖菜的地方看看?

左思右想,这镇上也不一定能常来,毕竟临渊镇与杏林村的距离也不算近,且眼看着也就要入冬,到时候山路会更加难走。

所以,李明明想要直接给全家先买好三个月左右的口粮,避免到时候再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毕竟旱年,保不齐后面粮食价格还得疯长,到时候手头这点钱可够不上更多的米了。

李禄来听到李明明跟他分析,就觉得这个妹子真的厉害,自己压根也没想那么多,就想着能买点粮食回去就行。

“三丫头,哥都听你的,你想怎么买就怎么买,反正哥一身力气,负责扛粮食回家就行。”

李明明轻笑一声,其实这样子也挺省心的,没有别人来指挥,她一个人做主也就好了,省得大家意见不统一,反而劲都没法往一处。

李明明算了一下,直接买上三十斗粮食,也就是三石米,黍米买上二十八斗,需花费1400文。再买上两斗大米,花费360文,也就是折合下来统共花费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