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番外九(1 / 2)

云莹很小就知道, 自己和姐姐不一样。

这里的‘不一样’倒不是指长相,事实上小时候姐妹俩基本上长得一模一样。长大后随着性情的展露,服饰的变化, 倒是很容易区别。但小的时候两人是分不出来的,尤其是奶娘和嬷嬷一味地让自己学姐姐的时候。

时间长了, 云莹有些累。

认识淙哥儿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随长辈去勉县,路过江陵府的时候正好前路不通,于是便登门拜访。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云莹喜欢上了读书。

后来爹拿来了淙哥儿画的一本画册,她觉得好看之余, 也感受到了里面不一样的东西, 没多久更是跟爹学起了画画。

可惜的是娘认为大家闺秀的画不能外传, 有碍名声,所以在闺中时她画得虽多,却并没有淙哥儿那样的机会。

后来,淙哥儿成为了师兄, 又成为了夫君。

她从云家到了许家。

许家规矩不多,师兄得知她喜欢画画之后,还亲自教了她一种能够将人画得栩栩如生的画法。云莹惊喜万分, 好一阵子沉迷其中。

后来, 师兄还鼓励她画画册。

说起这个, 就要说到刚成亲的那段时间,师兄带她去戏院看戏的事了。

因为陛下道出了师兄便是‘三水居士’,所以没过多久整个京城, 以及其他地方都有人知道了。那些人不满师兄一年只画一本, 所以见天儿地催促他, 师兄不堪其扰,于是某一天看到她在画画,就突发奇想地说不如她也画一本吧!

对此他还振振有词,“他们只逮着我一只羊薅,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就应该让会作画的人都画一本,如此一来他们就会挑得眼花缭乱,久而久之就会把我给忘了,师妹你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云莹觉得不怎么样。

自从师兄在三岁那年画了第一本画册以来,就有很多人注意到他了。

往后的十几年,不是没有人学着他画,但学形易学神难,学到讲故事的精髓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近二十年过去,世上还是只有一个三水居士。

其他的或寂寂无名,或昙花一现。

所以师兄想的这个只要人人都画一本,那就没有人催他了的想法,根本就实现不了。到时候其他人看到书坊里良莠不齐的画册,怕是更要催他了。

不过云莹也没有点破。

她看着师兄兴致勃勃地摊开纸,给他的每一个好友都写了一封信,还跟人家说画画册能挣大钱,一年富裕三年买房,又是一阵好笑。

但师兄的提议,还是被她记在了心里。

于是过去两三个月,云莹还真的画出了一本画册。

但她画的这本却和师兄的不一样,因为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子,一个女扮男装行走江湖的侠女。当然‘行走江湖’这样的词,还是从师兄处学来的。

画册还是交给了祥云书坊的人刻印,卖出去没多久,云莹还通过祥云书坊,拿到了一些女子的来信。她们说她画得特别好,云莹看了之后挺高兴的。

后来,她随师兄外出赴任,又画了绣娘、农妇、女先生等等。除此之外,还画了各地的山水、炊烟、春游、市井……

她们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好。

它们并不一样,各有各的美。

与家人们通信的时候,她也会告诉自己的近况。

爹欣喜于自己的画技又进步了,娘则催促她趁着年轻多生几个孩儿,虽然自己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师兄说儿女双全正正好,但娘还是每次来信都要催促。至于姐姐除了跟她说一些京城的趣事外,偶尔还会抱怨姐夫、儿女和妾室。

至于兄弟,一个在翰林院修书,一个则在老家读书。

他们云家是书香门第,曾祖父更是做过阁老,后来曾祖父致仕之后,父亲官至一省布政使,而兄长在翰林院,亦清贵无比。弟弟在老家读书,虽然暂时还没考取功名,但以他的才学也只是迟早之事,不过按照云家的规矩,他恐怕得留在族学教书了。

云氏一族的族规言明,但凡云家子弟,每人都要去读书,但他们却不是每一个都会考取功名,走上官途。

这或许就是师兄曾说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路吧。

正想着,丫鬟抱了一堆书信进来。

“夫人,又有信来了!”

“祥云书坊的伙计说,这次您和老爷的各一半。写给老爷的信多是催促,让他每月画一本呢。您的则是哪种都有,婢子们拆开看过了,没有不妥的。”

云莹伸手,“给我瞧瞧。”

她拆开一封看了起来,然后就看到信里的这位小姑娘说,她和姐妹们都很喜欢她画的画册,尤其是那本山水图,看到了就觉得自己也去过了一般。如今她也开始跟着家里请的女先生学画了,等她练好了,也要学她将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

云莹很高兴,于是给她回了一封信。

等全部看完,屋内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