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永乐第一次北伐结束(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2509 字 2023-01-16

永乐帝狐疑的看着朱高燧。

一瞬间,他也不知道是老三有异心,还是老大有异心。又或者都有异心?

就在此时,马有禄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皇上。东莱伯常歌有密折呈上。折子是五天前就到了的,由北镇抚使常世勋八百里加急亲自送来的。东莱伯交待常世勋,皇上您一回北都,立即将密折交给您。”

说完马有禄将常歌的密折双手递给永乐帝。

永乐帝看了一眼密折,刚才对太子朱高炽的疑心顿时烟消云散。

密折大意如下:交趾参议解缙胆大包天,无旨擅自回京。太子本想将其轰出京城。转念一想,怕解缙此番归京有不可告人之目的,便留在身边静观其变。后解缙屡进谗言,挑唆皇子内斗。太子立即命锦衣卫将其捉拿入诏狱。待皇上凯旋后再行处置。

解缙明明是常歌抓的。常歌却说是太子让锦衣卫抓的。这是在保护朱高炽。

他这道密折一上,帮朱高炽和解缙划清了界限。

永乐帝将密折扔给了朱高燧:“看看折子吧,你误会你大哥了。”

朱高燧看了密折,目瞪口呆。

乐帝道:“你封闭北都九门,封锁朕在草原上短暂失踪的消息是对的。你大哥派山东、河南卫所军来北都看住你,同样是对的。他将解缙留在京城,窥察其用心,也是对的。你们都没有错。错全在解缙!”

朱高燧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看来这场风波就这样平静的过去了。

下晌,永乐帝在行辕的荷花池旁钓鱼,皇长孙朱瞻基陪同。

永乐帝问朱瞻基:“大孙,你如何看待你的三叔?”

朱瞻基是个聪明的少年。他道:“子不评父,侄不评叔伯,这是礼法。”

永乐帝笑道:“小滑头。那你说,朕以后还让你三叔带兵,守卫北都嘛?”

朱瞻基沉思良久后说:“皇爷爷,孙儿认为,您应该解除三叔的兵权。给他两件更重要的差事。”

永乐帝问:“哦?什么差事?”

朱瞻基道:“其一。皇爷爷想在北都修建万年吉壤。这是事关大明国运的大事。应该交给一个您足够信任,又足够精明强干的人做。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三叔。

其二。皇爷爷是一定要迁都的。可是新皇宫的工程进展缓慢。孙儿认为,主要原因是工程负责人只是工部的一个员外郎。负责之人官职卑微,跟

应天户部要钱,户部爱答不理。此事应该换一个位高权重的负责之人。三叔亦是最佳人选。

这两件大事,要比掌北都兵权重要的多。”

钝刀子杀人最为歹毒!朱瞻基年仅十五,却颇懂权谋。他的建议,是用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建议永乐帝夺了朱高燧的兵权!

永乐帝赞叹道:“朕十五岁时,可没你这番见识。就按你说的,今后让你三叔专司给朕修陵寝、修皇宫。”

永乐帝的鱼竿略微颤动,他一提杆,却不见鱼儿上钩。

永乐帝问:“北都的兵权,你觉得朕应该交给谁掌管?”

朱瞻基想了想,回答道:“孙儿建议由英国公张辅掌管。张辅是靖难名将张玉之子,忠良之后。靖难时跟着皇爷爷从北平一直打到应天。朱能死后,他继任征南大将军,替朝廷平定了安南。可谓战功卓著、忠勇无双。由他掌北都兵权是最稳妥的。”

永乐帝微微点头:“说得好!朕心中的最佳人选也是张玉!你记住了,作为皇帝,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让天下大定——那就是用人!”

永乐帝已经将皇长孙朱瞻基当成了储君培养。

想当初,若不是因为朱高炽有朱瞻基这么个好儿子,他

还真不一定能当上太子。

永乐帝在晚上,召见了八百里加急前来北都送信的常世勋。

四十多岁的常世勋已经不年轻了。一趟两千里的路程跑下来,他整个人都疲惫不堪。

常世勋给永乐帝磕了头。

永乐帝笑道:“你这趟跑来北都送密折辛苦了。这种事儿,你父亲可以派个年轻的百户、千户来办嘛。”

常世勋道:“回皇上,家父认为这封密折关重大,只能由臣来送。”

永乐帝忽然收敛笑容:“你跟朕说实话。抓解缙,到底是太子授意的,还是你父亲自己的主意?”

常世勋一愣。

无需他回答,仅是这一愣,永乐帝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英明的君主,世事洞明!

常世勋刚要开口回答。永乐帝却打断了他,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你父亲真是老成谋国啊。罢了,你在北都好好歇息歇息。跟随朕的銮驾回京吧。”

且说永乐八年的这场北伐,将鞑靼部的大汗本雅失里、太师阿鲁台给打服了。

本雅失里西逃到瓦剌部,投奔自己的大舅子,瓦剌汗马哈木。马哈木早就有意跟大明交好,借大明的力量跟鞑靼争夺草原的控制权。

于是他下令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