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上升通道(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2390 字 2022-12-22

应天城南郊,立仁书院。

立仁书院是整个应天如今最出名的书院。后世的高中有升学率的说法。古今一体。如今的大明,书院之间也攀比每年有多少人中了秀才,乡试有多少人中了举人,殿试有多少人题名金榜之类。

立仁书院无疑应天三十八家书院中的佼佼者。

李仁书院每年的初秋,都会举行一场“窗谊会”。让那些在京做官,方便前来的书院同窗小聚一下。同时激励下尚未得中,正在寒窗苦读的学子们。

白天,十几名已经做了官的同窗,跟尚未得中的学子们举行了讲经会。

入夜,这些同窗在书院外的一间酒肆喝酒叙旧。

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异类。

户部浙江清吏司六品主事张平。

张平人如其名,读书时才华平平。自从二十岁中了秀才,在科场就再无建树。

但是他不知道走了什么门路。竟做了官!而且不是八品、九品的芝麻官。而是户部最肥的浙江清吏司主事情!

在永乐朝之后,大明才确立非举人不能做官的严格制度。

但是,本朝秀才出身的人,能够做上六品主事,也算是耸人听闻了!

一众旧时同窗中,得中进士的最高也才做到六品官,而且还是清水衙门。众人不解,为何张平能够平步青云。

酒过三巡,一位鸿胪寺的主簿问:“张兄,你是如何步步高升的?也给我们说说,让我们学学升官之道。”

“是啊是啊。我一个二甲进士,如今官品都不及你。”ωωw.cascoo.net

张平是个张扬的人。他抿了口酒,笑道:“诸位有所不知!我家大伯在吏部文选清吏司做员外郎。我三伯在户部做郎中。一般来说,秀才做官,难于上青天。可是架不住朝中有人好办事啊!

洪武初年,天下初定,人才匮乏。又加上朝廷出了数起大案,官员们被杀了一多半儿。洪武爷曾经下过一道旨意,秀才经过举荐、铨选,亦可以进入官场为官。

。既然这是太祖爷的旨意,那就算祖制。我大伯靠着这条祖制,给我上下疏通大典一番。让我进了应天府衙门做了个八品主簿。

只要踏入了官场。事情就好办多了!我大伯、三伯找了不少门生故旧关照我。其中不乏六部堂官、地方上的封疆大吏。

呵,不是吹。我晚上出去饮宴,陪的客人最少也有一顶四品的乌纱!

有这么多人保我。我的官运自然恒通,七调八调,就坐上了户部主事的椅子!”

张平言谈之间,丝毫不避讳自己的官是通过家里人疏通打典而来的。且语气当中带着一丝炫耀的意味。

一众同窗虽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都嫉妒的要死。

好巧不巧,同窗当中有一名都察院的七品御史。这人是进士出身,如今却屈居七品。看着一个秀才出身的人身居六品,还扯着嗓子吹嘘。他心里的气能顺么?

第二天他就写了道折子参劾张平及家人,视官位为自家财帛,视律法为儿戏。这道折子递上去,朝野哗然!

折子是递给官方的。他还写了一篇文章,痛斥张平这种人阻碍了正经的读书人寒窗苦读争取的晋身之阶。

这篇文章流传开来后,整个江南士林都义愤填膺!

本来只是一个小小六品官吹了几句牛皮的事,竟在应天城内酿成了一场大风波!

文渊阁内。

永乐帝正在跟太子朱高炽、姚广孝、内阁诸员讨论这件事。

永乐帝道:“都察院和六科廊的言官,今日上晌联名上了折子,参劾张平和他大伯、三伯。下晌,江南的读书人又上了一道七八百人联名的民心折,让朕严惩张平。”

常歌今日亦在议政之列。他拱手道:“禀皇上,我们锦衣卫的耳目还查探到了一条重要消息。江南的秀才、举人们正在私下串联。要是朝廷不严惩张平及家人,他们就要罢考乡试、会试。”

永乐帝闻言色变:“什么?罢靠?这还了得?”

。十五天后,永乐帝将会举行他登基后的第一次会试大考。他对这件事十分重视。

朱高炽道:“父皇,儿臣认为张平犯了一个大忌!若朝廷不严惩他,恐怕会失去天下人之心!”

永乐帝来了兴趣:“哦?你说说,张平犯了什么大忌?”

朱高炽侃侃而谈:“儿臣夜读《太祖实录》,读到了这样一段。当初太祖爷顶下科举取士的制度,是为了给底层的百姓留一条上升通道。也就是说,底层百姓通过奋发读书,走仕途科举,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入士为官。

当时刘伯温对太祖爷说过,为何元末起义不断?就是因为伪元以人种为阶。蒙人、色目人地位永远高于汉人。导致整个元朝的上升通道是关闭的、地位是固化的。这样的朝代自然不能长久。

如今张平没有通过科举这条上升通道,仅仅凭着家里长辈的关系,七混八混,竟然混到了一定六品官帽。此例一开,会让天下读书人都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