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第八份藏宝图(1 / 2)

锦衣长歌 刘可乐 2497 字 2022-07-08

铁铉跟常歌率领大军离开武城县,返回德州。

其实,黎民百姓食不果腹的又何止一个武城县?山东北部,河北的大部分交战区域,都是这番惨状。江南那些没有战事的地方,百姓虽不至于饿死,却也强不到哪里去。

户部催粮催饷的公文,一遍又一遍的发往各布政使衙门。布政使逼知府,知府逼县令,县令逼下面的乡约,乡约逼里长......一层层逼迫下去,最后交粮交饷的还是下面的老百姓。cascoo.net

高县令的那句“朱家叔侄相争,凭什么让百姓遭罪?”久久回荡在常歌的脑海中。

回德州的途中,铁铉亦是一言不发。他不知道自己冒着风险收拢败兵守住济南、御敌于山东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难道说,替朝廷守住山东,是为了饿死一省百姓?

旗手卫安插在河北地面的耳目陆陆续续传回情报。河北那边也不断出现百姓被逼无奈造反的状况。不过百姓饿着肚子造反,又手无寸铁,哪里是训练有素的燕军对手?叛乱很快被燕军平息。千里饿殍、人吃人的惨象,时隔三十年重新出现。

与此同时,无论是燕军还是南军,都在各自地盘上强拉壮丁,补充兵力。青壮都去当兵了,农事更加荒废。时局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应天城,谨身殿。

建文帝正为筹粮筹饷之事忙得焦头烂额。他清楚朝廷的财政状况。若再打两场白沟河之战那样规模的战役,即便能够彻底平息朱棣叛乱,朝廷财政也会被拖垮。

就在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钺禀告:“皇上,有个宁波府的乡约,在京城内四处拦官员们的轿子,说是要求见皇上。”

建文帝苦笑一声:“朕哪里有功夫见什么乡约。”

王钺拱手:“皇上,那乡约说,自己是大唐名臣褚遂良的后代。有一个巨大的宝藏要献给皇上,助皇上早日平息叛乱。”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建文帝闻言眼前一亮:“褚遂良是唐太宗的托孤大臣之一。宝藏?朕小时候曾听常歌讲过唐太宗宝藏的传

。说......那个乡约求见朕,莫不是与这个传说有关?宣他入宫。”

半个时辰后,一个七十多岁须发皆白的老头被王钺领到了建文帝面前。

老头跪地叩首:“草民宁波府余姚县鹿亭乡乡约褚自清,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建文帝道:“老人家快快请起。王钺,赐座。”

褚自清谦卑的说:“在皇上面前哪里有草民坐的份儿。”

建文帝道:“自大明开国后,先皇就提倡尊老。你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朕自然要尊重你。”

王钺给褚自清搬来了一张椅子,褚自清毕恭毕敬的坐定。

建文帝道:“乡约虽小,却是朝廷在乡野之间的耳目,国家大政的具体执行者。宁波府是个好地方啊,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又靠着海,坐拥渔盐之利。你那个乡近况如何?”

褚自清实话实说:“我们鹿鸣乡近况糟糕的很。朝廷把今年的赋税加了三成不说。一个月前县衙那边还贴出告示,要加征鹿鸣乡五百贯的平叛军饷、两千石的平叛军粮。我们鹿鸣乡一共只有一千来户人家。每户人家都要多交五百铜钱、两石粮。小民百姓家,哪里有那么多余钱、余粮?可要是不交,县衙的衙役又要拿人。没办法,乡亲们只能卖牛卖鸡鸭凑铜钱,再从口粮中挤出粮来。日子过的苦不堪言啊。”

建文帝叹道:“没办法啊。北方朱棣叛乱,国难当头。百姓也只能跟朝廷同舟共济,共赴时艰了。对了,我听王钺说你此番来应天求见朕,是要献给朕一个宝藏?”

褚自清答道:“皇上,不是宝藏,而是一份藏宝图。唐太宗时,江南富庶。从江南运送赋税到长安的马车甚至不够用.....”

建文帝摆摆手,打断了褚自清的话:“唐太宗宝藏的传说朕早就听一个老臣讲过。”

褚自清道:“皇上果然博古通今,见识广博。草民是唐太宗时名臣褚遂良的第二十五代孙!唐太宗归天之前,曾将先祖列为八辅政之一。钦赐了八份藏宝图中的一份。这份

。藏宝图被褚家子孙代代珍藏。如今时逢大变,朝廷艰难。草民专程上京,献上藏宝图。希望能帮助朝廷够度过难关。自古国运即家运,也只有朝廷度过难关,我们百姓家的日子才能好起来。”

说完褚自清从袖中掏出一个锦囊,双手奉给王钺。王钺将其转交到了建文帝手上。

建文帝看了看那份藏宝图,龙颜大悦:“老人家心系朝廷、心系苍生。不愧是名臣之后。朕要钦赐你几个字。”

说完建文帝挥毫泼墨,写下了“名臣之后,世代忠良”八个大字,用了玺,赠给了褚自清。

褚自清感动的老泪纵横:“谢皇上隆恩。草民一定将皇上御笔装裱珍藏起来,日日焚香祭拜。”

建文帝道:“你这份藏宝图,可能会帮朝廷的大忙。朕不光赐你字。你可从褚家后代之中,选出一个知书达理的,入国子监读书。学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