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施耐庵(1 / 3)

锦衣长歌 刘可乐 4972 字 2022-05-16

常歌连忙问:“奇怪在何处?”

军需司吏侃侃而谈:“荷香稻是浙东特产。它产量比寻常稻子要低。但颗粒饱满,蒸出米饭后有种特殊的荷花香。因此价格不菲,比寻常稻米要贵十倍。只有浙东的大户人家才享用的起。这么贵的米是不适合做军粮的。且此物产于浙东,浙东是咱吴军的地盘。荷香稻怎么会跑到伪周军的军粮皮袋里?”

常歌闻言道:“这米在应天城内能否买到。”

军需司吏答道:“当然能买到。这几年,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为逃避战乱,都逃到了应天城。这些人嘴刁的很,次米根本咽不下去。应天城里的几十家粮行大量进货荷香稻,高价转卖给富贵人家。我是跟稻米打交道的人,对这事太清楚了。咱们吴军采买的军需稻米都是次米,行价是九百文一石。荷香稻在应天城中却能卖到五贯钱一石。粮价差了五倍多。”

军需司吏走后,常歌道:“四叔,看来咱们得回一趟应天府。从这荷香稻入手查出谁买粮资敌。”

常四赞许的看着常歌:“好办法。军粮定然是大宗进货。这就好查了。咱爷俩这就回应天。”

沐英道:“二位,大将军给我的命令是在军营之中协助二位查案。我就跟你们回应天了。”

常歌拱手:“沐都尉,平江这边查找暗道入口的事还是要抓紧,劳烦您盯着些。”

沐英答道:“放心。办这事的管军镇抚蓝玉是我的好兄弟。我会催促他的。”

常歌问常四:“四叔?咱们回应天带不带徐辉祖?”

常四答道:“让他留在军营吧。他好容易出来撒个欢,咱们把他带回应天那座鸟笼,他不得在背地里画圈诅咒咱爷俩。”

常家叔侄赶着马车出了军营,返回应天城。刚行了两个时辰,前方出现了另一辆马车。

那辆马车的车轮断了,被丢在路边。一主一仆正站在马车旁一筹莫展。那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常家叔侄在军营之中见到的写书之人施耐庵。

常歌下了马车,热心的问:“马车坏了?”

施耐庵答道:“唉,车轮磕在了石头上磕断了,没法修了。二位是要去哪儿?可否捎我们一程?我们要去应天。”

常歌道:“正巧施先生,我们也是回应天。如果不嫌弃就跟我们同乘一车吧。”

施耐庵惊讶:“你怎么知道我姓是施?”

常歌答道:“我刚才在徐大将军营中见过施先生你。”

施耐庵问:“你们是吴王的人?”

常歌拱手:“在下是拱卫司小旗常歌,这位是我四叔,拱卫司总旗常四。”

施耐庵笑道:“巧了。我跟贵司总旗朱久是好友。那我就不客气了,劳烦你们捎我一程。”

施耐庵进了马车的车厢里。施耐庵的仆人赶车,常家叔侄和施耐庵则在车厢内坐着闲聊。

常歌问:“施先生不是在兴化写书么?去应天城是有要事?”

施耐庵答道:“我去应天的确有要事,我的要事是寻花问柳。”

常歌闻言忍俊不禁,心道:今日见了两个文人,怎么都是这么不正经?一个好酒一个好色。

他强忍住没笑,问道:“寻花问柳?我倒有个好去处,应天城内的探春院先生可知晓?”

施耐庵道:“咳,巧了!我进应天城去的就是探春院。探春院有个花魁,名叫金莲。我此去就是找她共赴巫山的。那女子,嗨,真是让人销骨噬魂啊。”

施耐庵用后世的话形容显然是个老司机——开起车来肆无忌惮。

常歌又问:“哈哈,没想到施先生有如此雅兴。我想那位金莲姑娘一定是美若天仙,才让先生流连忘返。”

施耐庵道:“那是自然!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她都算贬低了她。我新著了一部书,书里面的一个女子就叫金莲。”

常歌惊讶:“施先生把这女人写进了书里?”

施耐庵道:“是啊。我写书有个习惯,总爱把认识的人写进书中。譬如应天城西有一个卖炊饼的矮子、兴化城东有个卖脆梨的小哥、平江城郊以前有个卖茶水的王婆、江西有个姓西门的豪商......都让我写进了书里。”

常歌半开玩笑的说:“那我们能不能被写进书里?”

施耐庵摇头:“不成。你们是吴王拱卫司的官家人。我写的那本书却是讲造反的。把你们写书里恐怕不妥。”

常歌大为惊讶:“施先生写的书是讲造反的?”

施耐庵笑道:“是啊。这书名曰《水浒》,我刚写了三成不到。你们吴王还看过呢。他还让朱久转告过我,此书写完他愿出资刊行天下。”

施耐庵所说《水浒》讲的是官逼民反的故事。朱元璋是造反出身,认为这书为古今造反者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官府腐败不堪,百姓生存艰难——官逼民反。

施耐庵不会想到,短短一年后,吴王朱元璋登基成为了洪武帝。《水浒》被洪武帝列为了禁书。自然这些都是后话。

马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