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51章春秋卷(1 / 4)

贡院之内排排列列尽是号房, 诸位监考官举着题牌来回巡游,保证所有考生皆能看清楚题目,只见题牌上写道:

其一, 『色』难有事。

其二,秋省敛而助不给。

其三,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分出自《论语·为政篇》《孟子·梁惠王下》《大学》, 即为乡试首场的三道书制艺题。从这三道题目可以看出,较于府试时,张令义出题保守了许多, 不敢再着重考察学子的兵家见解。

毕竟是北直隶乡试,事关重大,若是因出题小事言官们上奏弹劾, 失了尚书之位,就不值当了。

裴少淮先将题目抄于稿子上,周遭传来纸卷的翻页声, 一时又笔墨落纸沙沙声起,恍如蚕声食叶,裴少淮渐渐沉浸在这片低沉的“蚕声”中, 进入作答状态。

进入贡院前,他便已计划好这三日的安排——第一日,心眼亮,心神豁然,为最佳状态, 宜破题,梳理每篇文章的路,以此为底稿。第二日, 延续前一日的路依次作文,中途若有新的笔路文,则替换之。最后一日,已开始心神疲惫,此时万不可再大动笔戈,宜润『色』文章,调整平仄,再誊抄交卷。

裴少淮开始破题。

三题当中,第一题便是后大为诟病的搭截题,出自《论语·为政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

意是说子夏问甚么是孝,父兄有需要,则尽其能侍奉,有酒水美食,也让父兄先食用,是不是就是孝了。

“『色』难”“有事”是句尾和句首,本不干,考官将其合在一起,即为搭截。

搭截题宋朝起便已出现,搭截的方法众多,有两截、三截、裁对两扇、虚字冠首截、截上截下……等诸多法子,考官若真想出新奇的题目为难考生,有的是路。张侍郎此次取最简单的搭截,常规易解,显然意不在为难众人,而是为了防止考生猜题、押题,以免考不出真实水平。

由此可见,搭截题也不是全无用处的。

且张侍郎取“『色』难”二字,正是此题的题眼,亦是最难理解的地方。

『色』难,即脸『色』不好,句中并未指出是谁脸『色』不好,故此有两种理解。其一,能够从父母兄为难的面容中,无声无『色』意会他们所求所需,方可堪称为孝。其二,伺候孝敬父母兄,可以供其吃喝,侍奉左右,但要时时刻刻保持和颜悦『色』、不『露』绪,是很难的。

或可有其他的理解。

裴少淮回想朱子的《书集注》,当中对于“『色』难”有批注,曰:“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2]”朱子说仅仅奉养父母是不足称之为孝的,侍奉的时候,要时时保持温和之『色』才是难能可贵的。

显然,朱子的批注为第二种理解。

裴少淮只好也只能按照朱子的批注来破题,这个道的科举不需要奇闻异见,所有的破题见解必须与朱子的批注合,否则视为破题错误,直接罢黜。

义理须以朱子为准。

此乃八股文最重的一副“镣铐”。

裴少淮白人言甚微时,就必须遵循他人制定的规则,此时他全心想的是如何破题。

八股是大文章,破题就是小文章,这一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破题写好,大文章就成了一半,破题不好,批卷官时间紧迫,大可能直接罢黜落卷。

破题时,题贵在简括,搭题贵在浑融,大题贵在冠冕,小题贵在灵巧,不的题目依短、角度的不,各有破法。

裴少淮想起前的苦难,风华正茂时未能侍奉父母一二,便撒手人寰,亦是颇有感触,又回想起父母替他做的滴滴,于是写道:“『色』以悦亲而难,不如先验诸亲之事焉。[3]”

所谓“养儿方知父母难”,孩子体验过诸位亲人身上的事,知晓其难,兴许就不会觉“『色』难”了。

裴少淮取了此意。

完成了第一道题的破题,有了破题的核心在,后面的文章架构自然也不在话下。

第二题出自孟子,意在治爱,题意并不难,属于三道题中最容易的,裴少淮没有耽误太多时间。

第三题出自《大学》,讲的是“大学之道”,间万物都有其先后始末。

这道题题意博大,破题时万万不能为了取巧、取精而另辟蹊径,应当遵循“大题贵在冠冕”的原则,把题意中的博大写进文章当中。

裴少淮决定将“大学之道”和治国结合,于是破题写道:“国之大事有先后秩序,治之策亦当由近及远。”

以远近先后来破题中的“本末”“终始”。

因结合了治国治,后续文章里可以列举时事、史事,文章不至于空洞无物。

随后,监考官又举出五经制艺题的牌子,诗书礼易春秋各道题,裴少淮的本经是《春秋》,他只需作答本经的道题即可。

《春秋》本质是一部史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