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零章 倚天 (下)(2 / 3)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4481 字 2016-05-30

选十个精干的,随海大人回去听用。”

“使不得使不得,”海瑞感觉荒谬,这不是公然行贿吗?赶紧叫住那家丁道:“我家里穷,养不起多余人口。”

“刚峰不必多心,”徐阶笑道:“老夫知道你是大清官,但你也要知道,自己非比当初,现在你是一省封疆,要开府设衙的了,官府有专门的开销给你养马夫、侍卫、师爷、奴婢,这都是合情合理,无人会多说什么,你不必多心。”

“但……”海瑞轻叹一声道:“那并不合法。”

“呵呵,你这么说也不错……”徐阶尴尬的笑笑道:“但是刚峰,你既然叫我老师,我就得说你两句了,我知道你眼里揉不得沙子,处处以祖宗法度为金科玉律。但是你也要知道,二百年前的时代,和现在不一样了,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也没法预料到现在的变化。”终究已经不在官场了,徐阶说话也自由了不少。

“就拿你这个巡抚来说,太祖皇帝时,撤行省,立三司分权,本无巡抚之设。”徐阶循循善诱道:“但后来渐渐发现,三司相互掣肘,政令不一,一旦有事,难以从权。是以每有大事需要集权,朝廷只能派出高官为钦差,这才有了巡抚之设,而后渐渐成为定制。如果真要事事依从祖训的话,刚峰这个巡抚岂非名不正言不顺哉?”

海瑞是说不过徐阶的,但他这人只讲本心,也不可能被忽悠了,淡淡道:“老太师教训的是,涉及到行政治民的必要开支,我不会节省了。不过我个人有手有脚,不需要伺候,还是不必浪费朝廷的钱粮了。”

感情自己白费口舌了,徐阶有些郁闷的端起茶盏,笑笑道:“如此就算了,刚峰不要嫌老夫多事哦。”

“岂敢,岂敢。”海瑞连忙道。

“刚峰今日光旷,不知有何见教?”搁下茶盏,徐阶问道。

“专为拜候老太师万福,二来,也要向老太师讨教一番。”海瑞轻声道。

“多谢刚峰挂记,”徐阶微微笑道:“老夫如有所知,自当竭诚奉告。”

“老太师乃朝廷重臣,地方耋老,定然深知吴中政治利弊。下官初到,为政以何者为先,还望赐教。”海瑞拱手问道。

“哈哈,刚峰啊,你过谦了,”徐阶笑道:“老夫没记错的话,你当过一任长洲知县。”

“一县一省判若云泥,”海瑞谦逊道:“学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既然要老夫说说,老夫也就不揣冒昧,对你直言了。”徐阶便捻须道:“吴下这里算富庶,现在又不闹倭寇了,别的都还好说,唯独有一桩,此地很多不事劳作、游手好闲的刁民,这些人性情凶顽,好告官健讼,是以衙门时常积案如山案。所以要当好这一方父母,老夫有两句话相送……刑清政简须大胆,执法持平济时艰”

“好一个‘刑清政简,执法持平’,学生承教了”海瑞欢喜道:“只是不知,若官绅不法,鱼肉良民,是否也该如此呢?

“刚峰哪,你对先帝都尽言直谏,”徐阶放声笑道:“何况区区乡宦乎”

“多谢老太师指教。”海瑞接着道:“下官还有一事请教。”

“请说。”徐阶端起茶盏。

“下官查阅了苏松各府历年所课田赋,”海瑞沉声道:“发现近十年所课的钱粮,平均只有洪武二十一年的三成,是成化三年的五成,是正德五年的七成,然后每年都在减少,直到现在这个水平……按说当初天下就乱初定,正乃‘千里无鸡鸣,荒原连成阡’的萧条时候,而后百余年东南承平,百姓安居乐业,应该是赋税渐增才对,为何却番过来了呢?敢问太师,如此咄咄怪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啊……”徐阶冷不丁听他抛出这个问题,登时无从回答,干笑两声道:“是啊,怎么回事儿呢?”

“正要请教太师。”海瑞定定望着徐阁老,一字一句道。

“或许……”徐阶端起茶盏掩饰着,头脑飞快转动起来:“大概……似乎……”别说,还真让他想着了,松口气笑道:“应该是这么回事儿……你应该知道,太祖皇帝平定天下,最大的对手不是蒙元,而是张士诚和陈友谅。张士诚自号‘吴王’,其都城在苏松,陈友谅号汉王,其地盘在江西。后来太祖皇帝平定天下后,深恨这两个地方的民众支持他二人,为惩一时之顽者,对此二处课以重赋。再说,苏松当时男儿尽在吴王帐下听用,政权覆灭之后,其田产大都充公,所以吴地官田甚多,官田本身必然赋重者。所以在洪武一朝,课税十分繁重,生民多有脱逃。”

“后来呢?”海瑞淡淡问道。

“后来永乐皇帝做了江山,为了争取民心,屡次给吴中减负,再后来迁都到了北京,粮米要从大运河走两千里,才能运往京城,途中一石要损耗三斗,所以归入太仓的粮米就越来越少了。”徐阶说完掏出手帕擦擦汗,心说老夫真是宝刀未老啊。

“原来如此。”海瑞闻言似乎了悟,却状若不经意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