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一章 阳明公祠(2 / 3)

官居一品 三戒大师 5599 字 2016-05-30

”。归有光轻声问道。

“当然,这世上没有不要钱的午餐。”沈默点头道:“靠着‘王学中兴之主’这面大旗。他才聚拢了一批精英,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足以跟严党抗衡。说王学成就了徐阶,这句话绝不夸张。”说着冷笑一声道:“据我所知,南北王学门人,不知多少次要求他,设法使王学合法化,但徐阶都以时机未到为由,推辞掉了——我把祠堂在苏州城立起来,在王学门人眼里,这是决定性一步,我也从一个人便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王学门人为合法化所作的斗争。”

归有光恍然道:“所以不管此时是不是出自徐阁老授意,身为王学代表,他都得全力保住中丞,不然人心散了,队伍也就不好带了。”

“完全正确,”沈默抚掌笑道:“退一万步说,就算徐阶不管我,那些布满朝堂的王学门人,都会站出来支持我,据我所知,科道言官中。王学门人的比例,能达到六成,这股力量是谁都不敢面对的。”说着笃定道:“所以徐阶必然会管我——即使跟严阁老龃龉,他也不能冒失去党徒的风险。”

“可徐阁老的感受,您考虑过没有?”归有光担心道:“您可糊弄不了他,会不会引起反感呢?”

“顾不了那么多了。”沈默摇摇头道:“我是宁可得罪君子,不愿得罪小人,徐阁老还算个君子,应该不会对我怎样的。”

见沈默主意已定,归有光停止了劝说,幽幽一叹道:“不知那些被您保护的人。会不会有一天,体会到您的这番牺牲。”

“也许永远不会,”沈默淡然一笑道:“只要能帮他们过了这一关,我就心满意足了。”

~~~~~~~~~~~~~~~~~~~~~~~~~~~~~~~~~~~~~~~~~~~~~~~~

其实除了短期应急的功利目的,沈默还有更深远的想法……通过这些年对王学的研究,他发现其中许多思想,都是极具进步性和指导性的,如果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化为终结程朱理学的利器,甚至动摇那万恶之源的君主专制。

当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目前来看都难比登天,不过人不怕希望渺茫,怕的是彻底绝望。孤单面对着茫茫黑夜,沈默不奢望点亮整个天空,他只希望能保护好这一点火种,帮助其发展壮大,相信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天。

当然,王学本身同样有许多问题,他已经花费了数年的空闲时间,用来钻研改进,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派,摒弃清谈和务虚,尊重人性、解放人性等等。他还在很吃力的回忆,当初中学念书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几位老兄的主张,看看能不能有所借鉴,充实自己的学说。

不用想,这又是个很浩大的工程,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完工,学过统筹学的沈默,自然知道不能‘临上轿才扎耳朵眼’,他得先把前戏做足了,等学说一出炉,推出来才有效果。

所谓前戏,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至于这一点。没别的办法,就得靠一篇篇文章、一场场的讲学积累出来,当然如果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或者门下能出几个三鼎甲之类,人气便会跳跃式增长。

好在沈默向来念书比较扎实,对高中以前的古文,基本上都倒背如流,虽然生在明朝,不能剽窃唐诗宋词原曲,让他一直引以为憾,但幸好比李渔、袁枚这些大才子生的早,只好委屈他们将来靠别的文章出名了。

而讲学方面,他幸而生在浙江、又在苏州为官,所以中状元后,便在人文荟萃的江浙一带很有名气,许多士子都慕名来苏州求学,到今年已经超过三千人。他假公济私,用公款慷慨的为每一位学生支付食宿,每月还按学习成绩,给予不同数额的补贴……仅此一项,苏州城每年便要花费八十多万两银子,虽然相当部分都被‘热心教育的士绅’消化掉了,可最后落在官府账上的,也有三四十万两,换了寻常州府,一年都没有这么多的收入,可在财大气粗的苏州城,却只是九牛一毛。

在他的学生中,苏州有徐时行、王锡爵等人;浙江有罗万化、张元忭等人,都很有希望位列三鼎甲,至于能中进士的更是比比皆是,不过还得靠个人造化。

至于前戏的另一方面,便是为王学大造声势了,就像他前世所学的市场经济学,得先把‘王学’这个市场做大了,然后再推出差异化产品,才会有人买账;不然大家连都王学不认,谁还买你个王学分支的账?

~~~~~~~~~~~~~~~~~~~~~~~~~~~~~~~~~~~~~~~~~~~~~~~~~

所以沈默对王阳明祠的建设无比上心,从选址开始便过问,经过反复斟酌后,他才从几十个候选中,选定了最终的地址——苏松一带最有名的江南书院!也是他的学生们用功的地方。

江南书院依桥傍水,与胥门隔河相望,墨香卷气油然而生,也只有这种文脉最盛的地方,才配得上将来阳明公的地位,还可以培养风水,让他的徒子徒孙能考个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