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殿试(1 / 1)

第390章殿试</p>

建武四年,九月初九。</p>

会试中榜者前往紫禁城,到奉天殿参加殿试。</p>

南北榜贡士,合计二百人。</p>

仅从贡士人数,就能看出此次会试较之开国那会儿的会试,明显正式了许多。</p>

满清贡献进士最多的会试,同样也是顺治初年,连南明都还没灭亡,会试更多不以选拔人才为目的,而是笼络人心。</p>

天未放亮,这些贡士便已在奉天殿外百官站班的广场苦等。</p>

这不是朱怡炅要故意折腾这些人,而是阁臣们一致要求,理由无非就是让考生们敬畏皇权。</p>

等了许久,总算有殿前侍卫高喊考生进殿。</p>

这些贡士立刻来了精神,随即会元开道,并分成南北两榜、泾渭分明的两拨人排队入内。</p>

朱怡炅要平衡朝堂,定下南北两榜,但即使这样,此次会试的北方贡士也还是不多。</p>

这不是朝臣在搞小动作,而是单纯按比例来算,大明在北方只有三省之地,而且受到破坏严重,连参加科举的考生实际也不多。</p>

若非如此,朱怡炅的定都选择也不会只有南京,因为北方太残破了,根本养不起一个首都。</p>

不过这样也好,现在是开国之初,朱怡炅要参与到世界殖民的游戏里,定都北京明显不太合适,因为距离南洋太远。</p>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p>

两百贡士齐刷刷跪拜皇帝,他们现在已有功名在身,可称臣了。</p>

朱怡炅说道:“免礼。都坐吧!”</p>

整个奉天殿构造,遵循皇位处窄,大殿门宽,构成由小及大的喇叭回声效果,所以皇帝声音能容易传到全场。</p>

“谢陛下。”</p>

两百贡士齐声谢恩,这才按照名次,依次到自己的座位落座。</p>

刘统勋还在研墨,试卷就发下来:九月初九,临策天下贡士。制曰:朕恭承上天明命,君此华夷,亦既有年矣!而今天下时局,百废待兴,尤以北方残破,该当如何使北方恢复民生?</p>

朱怡炅想让考生畅所欲言,但内阁、礼部肯定不能这么乱来。</p>

殿试虽然不考八股文,只考策论,但也得给考生一个统一的大方向。畅所欲言太过笼统,内阁这边也没办法进行阅卷,尤其考生来自天下各省,那要避嫌的人可就太多了。</p>

刘统勋看着考题有些发懵,这什么鬼?</p>

会试考的是历算、西洋、吕宋,通篇都给刘统勋一种开国雄主、野心勃勃的感觉,结果殿试居然又回归平常,在问如何治民理政。</p>

其实,这才应该是正常的殿试策论,明清科举虽然会试考的是八股文,殿试却往往都会考时政策论。</p>

比如老朱明初在北方边镇实施的卫所军屯,逐步蚕食北元,就是殿试状元给出的答卷。</p>

不过还好,刘统勋应变能力不错,而且对于治民理政,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独到见解。</p>

只略微思忖片刻,刘统勋便奋笔疾书起来。</p>

在场的考生有些还在沉思,有些也已经提笔开写。</p>

跟随的起居注官也写下:“建武四年,九月初九,上御奉天殿亲策天下贡士。”</p>

……</p>

殿试皇帝亲自监考,时长为三个时辰。考完要两天内阅卷完毕,留一天时间送呈皇帝钦点,随后才是放榜游京。</p>

华盖殿。</p>

“陛下,此次殿试前十的卷子都在此处。”王礼将内阁诸部已经阅卷完毕的卷子,呈递到了皇帝御案。</p>

第一名的卷子,朱怡炅还能静下心来阅卷,只看了几行内容,便能体会出这必定是个南方士子,而且还是江西人。</p>

因为文章写得太漂亮了,通篇都在引经据典,无论道理还是政治立场,都让人无可挑剔。对北方民政也是侧重于不要扰民,轻徭薄赋,鼓励农桑等等。唯一美中不足就是说的都是大方向,细节略显不足。这也正常,毕竟是新科贡士,没有为官经验,但也相当不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