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1 / 3)

第5章

*

读书人不事生产,苏家也不例外,财政大权掌握在程夫人手里,田产和生意都是她在打理。

家里的情况苏景殊很清楚,他们家本来没多少田产,他娘嫁过来之后才慢慢置办田产张罗生意。

虽然他爹在后世名气很大,但是以这个时代的标准来看,他爹他娘成亲是绝对的门不当户不对。

他们家往上数几辈在眉州都名声不显,到祖父苏序时只在乡下有田一顷城中有宅一座,说是书香门第都有些抬举,顶多称得上是耕读传家。

家里有祖父撑着,两个伯父都早早考中进士外出为官,他爹不用养家,年轻时那是相当的不着调。

七岁开始读书,和所有熊孩子一样看见书就烦,让认字不认,让学句读不学,让写文章更是做梦。

偏偏他祖父是个也是个心大的,前面两个儿子读书自觉他没怎么管,小儿子读书不自觉他也不管。

不学就不学,家里养得起。

于是他爹就真不学了,十几岁就开始学着李白任侠游天下,后来到了年纪回家成亲,该不学还是不学。

据说他爹他娘的婚事当年惊呆了一众乡邻,甚至连祖父都以为亲家脑子进水了。

他外公程文应官职不低,说是之前在外查案时遇到过正在京城游历的他爹,相处之下觉得此子不凡,又恰好是同乡,于是在回眉州老家省亲的时候便主动提出结亲的意思。

苏景殊不知道他外公是怎么看出来年少浪荡的他爹有不凡的潜质的,反正按照历史的走向来说,老头儿这一眼没看错。

《三字经》里说他爹“二十七,始发愤”,但是他娘说家里有孩子之后他爹就开始收心了,奈何当时觉得读书没什么难的,同辈中没谁比他更高明,仗着聪明态度很不认真,于是意料之中的连解试都没考中。

就很尴尬。

也就他娘脾气好有耐心,换个人过来可能就懒得搭理他了。

指指点点.jpg

程夫人很有经商头脑,先前的纱縠和食肆生意在她看来只是小打小闹,每月获益很多,却也没有继续做大的想法。

经营只为生活,她要养儿育女,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生意上。

不过现在不一样,他们全家从眉州搬到京城,孩子们也都大了,完全可以在汴京重新开始。

她准备借二嫂杨夫人的东风在京城开铺子,虽说家里的财政大权掌握在她手里,但是这种事情还是要得简单和家里人说一下。

一句话:开会!

很快,一家人便整整齐齐的出现在房间里。

会议主题:如何在京城立足。

居京城大不易,这个议题放在绝大部分家庭里都会很沉重,但是很幸运,苏家在那不怎么沉重的小部分里。

苏景殊:骄傲的挺起胸脯.jpg

要问他穿越以来最意外的是什么,答案:不是家里有“三苏”,而是穿越自带金手指。

他上辈子看过很多假如穿越会怎样的问题,大部分回答都是拒绝,拒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科技,二是饮食。

天冷没暖气天热没空调,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飞机火车,后世随处可见的水果蔬菜都没有培育出来,要是不小心穿到史前甚至连口热乎的饭都吃不到,烤个火都得拿木头现钻。

这能习惯?

肯定不行啊!

不过网友们吐槽只是口嗨,没有人会把口嗨当真,包括苏景殊自己。

谁能想到世上真的有穿越?

吐槽的时候各种不接受,真穿越了受不了也得受着。

北宋的百姓一般一日两餐,早饭和晚饭正常吃,午饭随便吃点垫一下,小孩儿不抗饿可以一日多餐,长大了之后还闹着一天三顿饭,大概率会得到一句“家里啥条件啊一天吃三顿?我看你像顿饭!”

这年头只有达官贵族才会一日三餐,而且人家家里有厨子,不需要在外面解决吃饭。

纵观街上的摊贩食店,要么卖早点要么卖晚饭要么卖早点加晚饭,正经卖午饭的几乎没有,除了那些日夜不休的酒楼。

苏景殊是胎穿,好歹有个适应时间,换成身穿再身无分文,会凄惨成什么模样简直不敢想。

他的金手指刚刚激活的时候他还发愁怎么让家里人接受他们家田里出现那么多没见过的新鲜物种,摸清楚之后就发现他愁早了。

金手指也与时俱进,植物种子和生产配方的解锁顺序全部按照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重新排了一遍。

上辈子玩游戏的时候小麦、玉米、土豆、红薯、棉花是基础作物,然而北宋没有玉米没有土豆没有红薯没有棉花,还没有西红柿没有胡萝卜没有花生甚至没有辣椒,系统自动把不存在的作物往后顺延,最后他能拿出来的就成了小麦、白萝卜、甘蔗、白菜和茄子。

甘蔗还好,虽说主要产地在闽浙江东一带,但是蜀地也有种。

但是茄子,统哥你知道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