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让新军栽个跟头的杀手锏!(1 / 7)

所有人都看着朱棣。

其实,朱棣不让亲自教导数年的学生,从政或从军,反而搞这些杂术之事。

他们也很好奇。

这不是纯纯的浪费人才嘛!

朱棣笑笑:“父皇,孩儿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的,何况,孩儿现在这里的发展,也需要有人往技术性方面钻研,事实证明,只有技术能提高军力国力,能改善民众生活,若是孩儿的学生不带头钻研这些,全都削尖脑袋去当官,谁还愿以搞这些?”

“这几年他们还年轻,趁着他们精力最旺盛,脑子最灵活的时候,支持他们往这些,被读书人视为杂术的方向钻研。”

“做出成绩了,孩儿给他们凭功封爵。”

“实在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到时候再为官也不迟,那个时候,他们应该是二十七八,正是一个人趋于成熟稳重的时间,反正,孩儿也不准备搞类似朝廷的科举制度……”

朱标微微惊讶,追问:“老四,不搞科举制?那你准备怎么搞?”

这回所有人更加惊讶了。

朱棣转头看了看百官。

他能感受到,又有一股强烈的愤怒在汹涌压抑着。

也是,这些大人们,全都是凭科举走到如今的高位上。

他不搞科举。

首先这些大人们从情感方面出发,认为他贬低了科举制。

其次,他们更担心,大明效仿他即将说出来的这一套。

可,他要顾虑他们的感受吗?

哼!

朱棣暗暗冷哼,收回视线,落在朱标身上,“大哥,未来,我们东番要设立县学、府学、省学、中枢国子监,不但要学习四书五经,更要学农学、商学、工学……”

工学部分,现在没有太过详细的分科。

总之就是把历朝的建筑、冶炼、手工技术,整理出来,根据难易程度,编纂课纲。

全都收拢进去。

“读书人考入县学、府学……,也不会授予任何政治上的优待权力,考中府学以上的读书人,都可以参加燕藩治下,选聘官员的遴选考试,燕藩需要多少干事的官员,就会定期在省府、或者中枢的指导下,进行官员遴选。”

这样,可以避免,制造出一堆享受政治优待,吃皇粮的人。

一个王朝立国两百年。

秀才数十、上百万。

这些人依靠秀才身份得来的政治优待,对一个国家的财富侵占太严重了。

为何历朝历代,不断通过科举或者其他方式遴选人才,予以政治优待?

说白了,就是扩大统治阶层的群体。

维护统治罢了。

可真能维护的了吗?

纵观古往今来历史,一个个王朝,就是被这群人吃垮的!

但他们不这么搞又没办法!

一些有能力的人,哪怕钱养着,也必须笼络到统治集团内部。

“王爷,如此一来,那么多学有所成的读书人,掌握知识的读书人何去何从,会不会对王爷燕藩产生怨念?”

众人闻声向后看去。

敌视朱棣的百官,瞧着方孝孺,暗暗恨得咬牙。

朱四郎这样搞才好呢!

他的统治注定长不了!

方孝孺这个叛徒,竟然出言提醒!

朱棣含笑看着方孝孺,“希直兄,难道学知识只是为了当官吗?我可以很肯定的对你说,未来,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当官绝对不是一个发财的好途径。”

“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全面建成,在这种制度构架中,农民、商人、雇工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地位的提升,政治地位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官员还想象以往,予取予求?”

“不怕人家一个村团结起来的农民、一个商行,团结起来的雇工揍死他吗?单独的个体,面对权力是,什么都不是,可当人数发展为数百、上千,哪个官员敢欺压,闹出点乱子,上面为了平息民怨,都会彻查,把他丢出去!”

……

许多人隐晦敌视看着朱棣侃侃而谈。

这就是大家痛恨、仇视朱四郎的原因。

他这套歪理邪说,如果大明全都照搬,这官当的,还有什么滋味儿!

“未来,不想当官或者没有能力当官的读书人,可以凭借学到的工农商知识,自己去搞工坊、搞商贸、也可以去工坊担任技术性管事,不但可以在所处生活环境中拥有不俗地位,同时还能赚取更多的财富,又能为民间技术、文化、文明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些真正在百姓中,拥有巨大声望的。

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

朝廷以封爵的形式,表彰一下。

瞬间,就能赢得全面好感,将民心收割到燕藩统治这边来。

比大明现在这套科举制,泛滥分配政治优待要好得多。

其实很多考中功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