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保十争三,朱元璋的乐观(1 / 3)

江南贡院。

金陵夫子庙学宫东侧。

秋闱和乡试不同。

乡试承办权归地方官府管辖,中枢派遣礼部进行监督。

秋闱考举人,由朝廷直辖管辖。

考试地点也由应天府书院,转移到贡院。

天下有资格参加秋闱的读书人,全都云集于此。

人群中,一个胖乎乎身影,蹦蹦跳跳寻找着什么,十分滑稽,像颗掉在地上的肉丸子,身后一小孩,满脸震惊、紧张抓着胖子衣襟,生怕在密集人流中跟丢了。

“先生,这里有多少人?”

就像现在的南榜、北榜。

收敛思绪,拜道:“我尽力而为,不过,您能不能别显摆了?”

养士二三十年,培养不出一批优秀的,真正忠于大明的人才。

可大明这么多武将,吐蕃叛乱,云南北元梁王蠢蠢欲动。

八股,是一个时代局限的产物。

朱元璋炫耀时,见朱棣怔怔出神,脸渐渐严肃。

……

毕竟,上回考的太好了。

他就不好意思炫耀显摆了。

……

徐妙云见朱棣满脸惊讶,莞尔一笑,低语:“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父皇定都金陵后,历年进行扩建……”

“殿下。”

顿时惊呆了。

其实科举并没错。

皇帝、皇后宠溺抱着朱四郎的两个孩子。

其实,洪武八年,秋闱科举人数已经超过历朝历代了。

朱元璋黑脸瞪了眼马秀英,“为什么不让咱说话?咱显摆错了吗?咱要求他上进,错了吗?”

如何从千千万万人中,将最优秀的选拔出来呢?

就要设立一种竞争机制。

这些关于科举的细节,她当然要帮四郎搜集好。

‘老头子是不是自作多情了?’

其实本质反映了,历经两代。

明朝的资本萌芽,本有一次机会。

这难度,和姐夫在草原转战万里也差不多。

“壮观吧,好好努力,争取超过先生的贵人,咱们将来也来个连续冲刺科举!报答朝廷!”

这份喜爱,太明显了。

马秀英含笑瞪眼制止朱元璋,笑道:“马上就要进考场了,快去准备吧。”

他只是在想,历史上,有没有这次叛乱罢了。

朱棣和徐妙云抱着两个小家伙从马车下来。

这回让他保十争三。

大家都觉,老四考中举人应该没问题。

……

万余人竞争一百多个中举名额……

“很多人都说,你能在之前的秀才考,取得甲等

人们骂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

老子不行,儿子总得行吧?

今年更是创下纪录!

他还指望混账老四,让他扬眉吐气呢!

老头子以前能灵活提出南榜、北榜。

朱元璋脸色不由微变,平静道:“咱知道了。”

要是‘高炽’能做个二三十年皇帝。

他肯定是没机会。

三甲之后。

“其中,仅用于考试的号舍,就有20563间,可容纳2万余名考生同时考试……”

虽然开科取士。

但士族、乡绅中考比例,占科举录取总数七八成。

马秀英看徐妙云低头忍笑,再看正斗嘴的朱元璋、朱棣,腹语笑骂:‘这对活宝父子!’

中原百姓富裕程度,始终没有实现质的突破。

以后史书或许会这样记录一笔:开科取士以来,唯两个俊杰,连续冲刺科举成功,一乃被贬为庶民的明四皇子朱四郎,一乃宰相蒋进忠亲传弟子杨荣。

‘高炽’倒是个文治的好手,可惜,历史上,‘高炽’的身体状况太差了。

刚要说话时,左侧传来脆生生喊声。

其实,他家老头子虽然出身寒微。

明霞小跑靠近,低声道:“陛下和娘娘在那边,让婢子叫殿下和王妃过去。”

小夫妻两给朱元璋、马秀英请安后。

“皇爷!”

根据朝廷接管元朝后,得到的历朝文献。

而他这个学生很聪明,是个读书种,好好培养,未必不能像朱先生这般,连续冲刺科举。

蒋瓛回神,忙低头道:“禀皇爷,吐蕃西番叛乱,云南北元梁王也蠢蠢欲动……”

阅卷官在不看他名字的情况下,可能拿起他的答卷,扫一眼,就直接扔废卷堆。

人也太多了吧!

“快快快……”

总之,就是给所有人都提供机会,从各种群体中遴选最优秀的人才,予以他们充分发挥才干的平台。

朱棣默默听着。

“盛况呀!我辈读书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