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秦时风韵(116)二更(1 / 3)

秦时风韵(116)

“通神驭鬼?”嬴政盯着舆图, 只笑了笑未曾言语。

尉缭在其身侧,问说:“大王看甚?”

“楚国难克!”嬴政将身上的披风紧了紧,“赵国尚且试图以鬼蜮伎俩扰秦,更遑论此魏与楚。阿姊之前说, 进攻便是最好的防守, 寡人以为此言有理。”

尉缭走到舆图前,手点了两个地方:“大王何不命长公主传讯于姚贾姚大人, 出使魏国, 亲送魏无忌, 并非怕了魏国, 而是从魏国讨要赔偿。许邑、鄢陵二城,割给秦国即可!”

“许邑?鄢陵?”嬴政点了点两处:“善!”他看向黄琮:“你速去长公主府。”

“诺!”

雪飘零而下, 近日大雪漫天,河工已停,四爷难得的回来。

衾被裹于身上, 白日里酣然而眠。

桐桐用麦芽糖和蜂蜜, 试着做了萨其马,一端进来, 四爷就动了动, 微微睁眼看了过来, 然后打着哈欠半靠着。

桐桐笑着将盘子放于案几上, 将铜壶从火上拎起,倒了一碗奶茶。

她搓了手,然后端过去,“尝尝。”

四爷抬头看,屋顶太高,太过阔朗, 居住并不舒适。他接过去,两人坐在矮榻上才要说会话,蜀生禀报:“宫中谒者奉旨而来。”

“快请。”桐桐没叫四爷起来,自己出去了。

黄琮说了事,便回宫了。吃食不捎带,桐桐怕过别人的手。

她看了一眼舆图,便将事情吩咐下去了。再回内室,四爷吃了三块点心,把一碗奶茶都给喝了。

桐桐把事一说,四爷就问道:“许邑、鄢陵?”

“是!”桐桐一边说着,一边去取舆图。四爷给喊住了:“不用,从魏国要此二处,逼的却是楚国。楚国该迁都了!”

桐桐还是取了舆图,点在一处关隘上:“黾隘!”而后看许邑和鄢陵,“此地距离楚都仅一百六十余里。”

楚都已经迁了好几次了!楚国很有意思,它的都城一直叫‘郢’。迁到哪个地方,哪里就是‘郢’!

而今楚王所在的郢都,乃是前几年才迁过去定都的,而今又得迁。

其实,本没有‘郢’这个字的。这个字乃楚人自己造的!楚人的故地叫‘郧’,先祖在郧立国,因楚人恋故土,便将‘贝’改为‘王’,乃是指代国都之意。

因而,在楚国,凡是迁都之地皆被叫‘郢’。

桐桐问说:“楚国迁都几次了?”

“已经六次,再迁都便是第七次了。”

桐桐:“……”端看姚贾能不能从问魏国割下许邑与鄢陵二城。

姚贾收了密信,在外室徘徊:“割城……以何理由提割城之事呢?”

他沿途走的慢,因信陵君年岁大,又刻意传其言,因而一日之路途需得花费两日才走完。这也使得他今儿才到魏国都城大梁,咸阳急令便到了。

而今,民间门尽皆流传着秦人能请阴兵为战之事,大梁禁止百姓私下议论此事,逃回之将士敢提及阴兵者,尽皆羁押发配为徭役。

长公主当日之策,已见成效。

畏战之心一起,魏国便无战力。因而,魏国而今必不敢战。但凡提,必能割城。

只是,借口呢?理由呢?

讨要赔偿算不算呢?算。

于是,姚贾便提了。

在魏国大殿之上,姚贾态度强硬:“魏王伤我王心矣!我王曾派文渊君助魏国退赵国之兵,秦魏两国,互为臂助……可魏王听信庞煖挑拨,悍然对秦国用兵。为此,我大秦折损多少将士?”

魏国满朝上下,尽皆对姚贾怒目而视。

姚贾一甩袖袍:“许邑,鄢陵此二城,魏国若不给,那我王自派军去取。此二城紧邻韩郡,取之若探囊取物。”说着,朝上一行礼,转身而去。

魏国朝堂寂静无声,良久,魏霑才站出来,“大王,此二城得割。”

魏王站起身来,“除了割城,再无他法?”

魏霑微微叹气:“大王,秦若出兵,当如何?”

他细数而今之境况:“其一,我魏国一场大败,士气低迷。而秦军士气正盛;

其二,士卒有畏战之心,非时间门不可解;

其三,黎庶失信心。信陵君与秦王于咸阳宫对答,已然传至天下尽知。世人皆赞秦王心胸,大王啊……信陵君言称,能得见天下未来之主此生无憾。此话何意?

竟是连信陵君亦认为魏国必败。信陵君于朝中威望重,于黎庶中,威望亦重。而今,秦王赏识,文渊君赞誉有加,此等之人,此等忠心于魏国之臣,肯甘心回国赴死之人,笃定秦将一统天下,此乃灭魏国志气涨秦国威风。”

这般情形,怎战?如何能战?

因此魏霑说:“以两城为代价,换魏国暂安,方可有重整兵马抗秦之可能!若不割城,秦国打来,将士再逃,当如何?一而再,军心便散了。我魏国经不住